選配和調(diào)試
聽力學專家為小兒選配助聽器時要考慮其聽力損失程度、性質(zhì)和聽力圖的形狀,還要考慮家庭的經(jīng)濟能力和父母的意見。一旦這些因素定下來,聽力學家便可進行助聽器的選配。
為了保證孩子獲得最佳的言語理解度,聽力學專家要保證助聽器的增益、頻響和最大輸出調(diào)試到最適當?shù)奈恢谩?/span>
對于嬰幼兒來說,這些調(diào)試不能單單基于行為反應或客觀測聽,必須使用驗配目標值驗證其可靠性。
在選擇放大公式時,聽力學專家應充分照顧到小兒學語言的特點,選擇頻譜范圍較寬的公式進行計算。
如果助聽器是非線性的WDRC線路,公式要能針對不同輸入聲水平算出不同的增益,以保證最佳的言語可懂度。
滿足此要求的公式有理想感覺級(DSL v5.0)和澳大利亞國家聲學試驗室公式(NAL-NL1/2)。

在選擇好適合的計算方法后,聽力學家應該按照聾兒的聽閾和耳道體積建立助聽器的增益、輸出以及頻響的最適值。
特別要強調(diào)的一點是,真耳測試是小兒調(diào)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驗證助聽器
首次驗配之后,一定要驗證一下助聽器是否調(diào)到最適合孩子的位置。
由于成人和小兒的耳部在生理結構上存在差異,故所需的聲音也是不同的,且目前并沒有就最適合小兒的助聽器的各項數(shù)值達成共識。
現(xiàn)有若干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計算:探管麥克風測試法、耦合腔測試法及聲場評估法。

其中探管麥克風測試法是應用于小兒耳部的最為直接的一種測量助聽器各項參數(shù)的方法,我們可以用處方公式的目標值進行驗證。
而且,驗證的范圍包括全頻譜信息。這個方法正好將小兒的耳道大小和共振頻率的特異性考慮在內(nèi)。
特別地,它不需小兒的主動配合,降低了反應的不可靠性,這點要顯著優(yōu)于聲場評估法。只需要將助聽器連同探管一同置入耳道內(nèi),就可以迅速測試完助聽器的參數(shù)。
此外,使用各年齡段的真耳耦合器差值(RECD)也可以代替小兒個體的測量值,前提是生理年齡和實際年齡一致。
以上的兩種方法雖然客觀,但尚不能直接反映出小兒從助聽器獲得聽覺和言語理解力的情況。

聲場測試法通過聾兒對刺激聲的主觀反應來獲得其助聽聽閾。很明顯,它依賴于小兒的行為反應,小于6個月的嬰幼兒就不能提供可靠的行為反應。而且,缺少因聲場環(huán)境改變引起的誤差分析。除此之外,小兒長時間測試會導致聽疲勞,尤其是重度至極重度聽損和單側(cè)聾更易導致信息的不準確。另外,聲場測試一定要關閉助聽器的自適應功能,比如噪聲抑制、指向性麥克風等,否則測試閾值會偏高。
咨詢和助聽器引導
要獲得助聽器最佳的使用效果,離不開驗配師的正確調(diào)試、保養(yǎng)和小兒的堅持佩戴。所以,為確保助聽器的正確使用,家人要不斷地主動咨詢,驗配師也要發(fā)揮好導向作用。引導的對象包括患兒及其家庭成員,還有患兒的老師。同時,聽力學家和相關人員也要協(xié)助驗配師搞好工作。引導信息經(jīng)過反復推敲后,即以文件或錄像的形式送到家里。引導工作做得好,患兒和家屬按規(guī)執(zhí)行,就可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過程。
助聽效果的驗證
助聽效果的驗證要經(jīng)過反復調(diào)試和幼兒的佩戴之后才可進行。助聽表現(xiàn)是判定好壞的標準。驗證包括干預程序、父母反饋、主客觀測試(助聽聽閾測試)和功能評估。
助聽后言語測試雖然很受小兒的局限,但諸如早期言語感知測試(ESP)、小兒言語理解力測試(PSI)等都可以應用于學齡前兒童。另外,還有針對父母的一些調(diào)查問卷,如功能性聽覺表現(xiàn)指示物(FAPI)與嬰幼兒有意義聽覺整合量表(IT-MAIS)。
隨訪
為小兒選配助聽器就意味著后續(xù)的支持,包括測聽、放大性能評估、問題解答和調(diào)試。2歲以內(nèi)的小兒至少每3個月就要進行一次隨訪,2~5歲的小兒至少每隔3~6個月也要進行一次隨訪。對幼兒的康復訓練要得到多方的支持與重視:家長、聽力學家、語訓老師、言語-語言病理學家等,這至關孩子一生的幸福。
更多詳情請登錄www.ts-ah.com